close

            德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環保不遺餘力,很值得我們細想要如何對待我們生活的環境。
         本週看到公視播出的「下課花路米」,是他們的德國環保之旅,看德國人如何落實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總共會有十集,目前大概播了一半吧!目前印象深刻的是柯貝城的生態生活報導。

        該城是歐洲最大的生態示範城區,2000年世界博覽會,漢諾威市決定把柯貝規劃為一座可以永續發展的未來城市,柯貝城區裡所有建築都是低耗能的建築,因為德國的氣侯寒冷,每年在暖氣空調上都要消耗許多能源。此段摘自公視網站http://www.pts.org.tw/php/html/followme/main.php?PAGE=DETAIL&FMENO=882

        該城定位為「生態城」,所需的電力、農作物與水資源再利用都在該城做好規劃。幾項特別的做法如下:

1. 水塘可以是表演場地,也可以是純粹的蓄水池。怎麼說?當停車場的草皮因雨水滿溢,就流到另一邊的公共草皮下的生態水溝,又叫草溝(延伸過去是個小土丘,用來將水流於土中)。滿了就流到另一個小池塘,裡頭有種一些草;再滿了就由旁邊的溢流口流到礫石水塘。該池塘的底部鋪滿許多灰色礫石,一個挨著一個的堆疊著。沒水時,看來就像一幅日式禪味枯山水。旁邊有設個小石階,有消能作用──降低因水流下來的衝擊力過大,以免衝過池塘邊,淹到民宅。因此,小朋友可在灰色礫石區上演戲碼,成了表演場地。而當水滿了,就成了小水塘,又是一番景致。而這裡的水滿了就另行集中,變成小噴水池。這方法真不賴,一物可多用途!

2. 生態土溝多功能:基本的水溝功能、生態保育、綠廊、玩樂區。它像是中間凹下去、左右兩旁斜上去,但看不出有水溝,因為都植草皮。

3. 公共的中庭上方有正反兩層玻璃帷幕,可以收集熱能源。冬天,溫暖的陽光照進來,玻璃帷幕打開,有地中海微氣候環境,讓溫度比室外高一些;夏天,玻璃帷幕就關閉,將高溫的陽光穿透過兩層玻璃,將低熱量,再傳送進該區,空氣中不至於過度悶熱。而且因為鋼筋混泥土建築物易吸散熱,可藉此將熱氣送出。不至於像台灣一樣,混泥土牆的吸散熱作用下,室內又用冷氣將熱氣抽到外面,兩種熱氣紛紛在室外,造成都市的熱島效應,夏天的溫度居高不下。

4. 家家屋頂都有太陽能光電板,可以用此來產生熱能,像是洗熱水澡就可以用所儲存的熱能產生的熱水喔!不過,如果你們家外出幾天,但是太陽能板還是有在收集能量,那這些沒用到的能量怎麼辦?它們設有儲藏熱水的超大水槽,大家使用這些利用太陽能發電而產生的熱水(當你不在家的時候,熱水會流到超大水槽),然後費用由大家平均分攤。而這個超大的地下水槽上頭用廢土覆蓋,上頭用綠草植皮以保溫,並有美化環境與遊憩功能。

5. 為了降低因運輸而造成的能源浪費,該區域附近設有三座風力發電廠與兩座天然氣發電廠。

6. 被動式房子的節能作用:

   牆有40公分厚,跟一般建築物23公分厚差距很大,有保溫的功能。

   ◎座北朝南加上大片落地窗,有利於採光。

   ◎三層玻璃有保溫、安靜與隔熱的功能。

   ◎屋頂不是瓦片,而是有30公分厚的草皮,種植苔蘚植物,具有隔熱功能。

   ◎另有散熱與換氣的裝置,以防室內太溫暖。

7. 施工時注意一樓地板的隔熱與防潮裝置,使得沒有挖地下室的一樓不至於較冷。所以當建築完成時,會做加壓測試,確保窗與牆都沒有縫隙,不會漏風與漏氣,讓冷風吹不進來,室內熱溫也不易散掉。
 


       
當台灣還停留在建築物的外觀如何美麗、室內空間如何安排、甚至談到造鎮計畫(北台灣建商的造鎮計畫也就是蓋幾棟建築物、有中庭、有公園、有光纖網路、有留一些地方可以做生活物資的買賣處,頂多再加上週遭的自然景觀à如果有的話)時,德國人已經往自給自足的生態城鎮發展了!房子不再只是跟自己有關,環保與生態功能都可以由每間房子做到、甚至連結到屋外(地上或地下)做進一步的規劃與管理並共享資源。

        將來會不會有人設計將公園的遊樂設施做個發電設備(不是傳統型的那種大電廠請另類思考)?比如:玩了幾次的盪鞦韆可產生多少電力,然後儲存起來供社區使用?這種盪鞦韆需要特別設計,看能不能將動能轉成電能?

    

    科技發達的現在,以前不可能的事情,逐漸變得可能了!不一定非要用新的東西才行,像柯貝城利用原來的建築物與太陽能板,做延伸或轉換的功能,又是一個不一樣的愛地球方式呢!

       

看看別人的進步,想想我們能如何改善這個環境、好好使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相信這也是這類節目所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在國外旅遊如果沒有專人指引的話,這種城鎮的特別之處想必也是不會在我們的旅遊點中,何不利用媒體現有的報導,來一趟知識之旅吧!

       

其他相關資訊:http://blog.yam.com/followmego/article/13534571

8. 社區的環保回收箱小,但地下的腹地卻很廣大。以玻璃瓶來說,即使你用力的往回收箱一丟,聽到的破碎聲是悶悶的,不是響亮的,這是因為地底下的回收區很大很深的緣故。這樣的設計有個特別體貼的功能,即使在半夜丟瓶子進去,玻璃的砸碎聲也不會吵到鄰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afusa888 的頭像
    hanafusa888

    閱讀與觀察札記

    hanafusa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