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後,八八水災比當年的八七水災更慘…8/9週日中午新聞第一個入眼的水災畫面是台東知本金帥飯店倒塌入溪流中,讓我不禁開始紅了眼眶…接下來的台南、屏東洪患畫面,讓我掉眼淚…這些都不是我現在住的地方,但是很難過看到這麼多人受困。
晚上的華視新聞播到知本飯店倒入溪流時,竟然還有人說「精采」!真不知道這種在現場看災難的人在想什麼?記者說了一句做結尾:「如果倒的是自己的家,不知你會怎麼想?」只希望這種人在台灣是極少數…
太麻里溪水將沿岸房屋沖毀,而嘉蘭村被撤離的民眾,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子在眼前慢慢傾斜,最後耐不住洪水猛力多次沖刷,而被滾滾洪水沖入溪中、流入太平洋,不禁失聲痛哭,大半輩子的努力在瞬間化為烏有…
由上游沖流入溪的土石流中,不乏「漂流木」。我原以為「漂流木」是樹木被洪水沖倒入溪的稱呼,我爸說那一定是山上有「山老鼠」亂砍伐,將不要的木材棄置山上,然後自生自滅。結果,遇到豪雨就先被沖至下游了!
去年歷經颱風蹂躪的廬山,重建後仍不免遭到洪水無情的沖刷。只見飯店區洪水竄流,如入無人之地…需要再於此處重建嗎?大自然早就給人們答案了,就看人們了不了解。 此時,當然希望救災第一,不想灑鹽巴。至於災後重建問題,就留待給災民與政府去處理,其他人也可提供意見。
台南的仁德鄉(附近有科學園區)也淹水。根據公視新聞報導,除了淹水讓人擔憂外,工廠廢棄物與外洩的化學劑,也讓人擔憂是否會對當地農田造成影響。我也擔心,這些東西經由洪水的挾帶,會不會對當地災民有身體上的健康疑慮?
目前開發過度的清境地區尚還沒事,但我仍擔心接下來兩天的豪大雨會對中南部山區繼續產生不良後果。
別以為非災區的人就完全心安,能夠提供救援物資就幫忙,或是祈禱別再一直下大雨了。以為會缺水,結果現在是過剩!
本來預計本週前三天要去台東找同學玩的,現在都泡湯了…玩不玩我無所謂,只希望災害越來越少…
國土須重新規劃,讓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留給大自然。這影響到人對土地長久以來的居住感情,以及生計問題,不得不妥善處理。「低碳生活」也是對環境友善的做法,比如少吃需要經過大量交通運輸的農產品、多搭大眾交通工具、多吃在地生產的農產品(這在台灣還不太容易做到,因為農地污染與農藥問題頗不輕)等。那種標榜可以讓你吃到來自各國的美食餐廳,在現代低碳生活實行者看來,實在不怎麼減碳。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常吃美食,就必須要擔負小至個人健康、大致環境傷害的影響機率。如果覺得擔負不起這種後果,那就少吃點吧!有ㄧ好就沒有兩好,這是鐵律。
新聞報導說極端降雨量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雖無法得知是否與氣候異常有關,但可以確定的是跟人類開發過度與對防洪觀念落後脫不了關係。台灣地小人稠,早已超限開發。該讓河川行走的路,人們占了一些地,生活於其上,或是用堤防擋住,以方便自己多占點地蓋房子、多賺點房地產、多賺點錢。以為堤防可以讓人們安心在所圈住的範圍內生活,這就是我們多年以來對防洪的”基本”概念。台北地區也有做了不少防洪工程,如員山子分洪設施等。政府可能還放心認為要讓洪患再度發生於台北市是不容易的,但有人提醒,未經過大自然”猛力”考驗,尚不知呢!一再加高堤防,對於防洪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希望大部分治水防洪的錢不是用在此,要不然仍舊沒用。
而媒體也多多去深入報導國外治水成效頗佳的例子讓大眾知道,少去報那些明星無聊八卦與減少社會新聞每則的播放長度。現在的無線四台電視新聞太不用功了!若新聞只淪落到報給大家想聽想看的羶色腥消息,而不思反過來多播一點點時間讓大家省思的新聞報導,那只會讓社會人心更快往下沉淪。
許多災區問題相信有些是幾乎年年會看到,但歷經藍綠兩黨的治理,爲什麼仍舊沒有多大的環境改善呢?而近年來,颱風越來越會挑時辰,常挑大潮來,造成淹水災情不斷發生,災民生活淒苦。政府知道要處理的是豪大雨(不一定是颱風期間)所帶來的洪水問題疏濬嗎?政府有讓民眾知道現在地球氣候變遷下,政府進行哪些計畫、台灣人民要如何做、外國又是如何應對嗎?而人們也須自問能對地球盡多少心力,與其等待政府,不如自己來了解還快。
關於消波塊,這裡有篇文章可供參考:台灣海岸還需要消波塊來保護嗎? 揭穿消波塊的神話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噗浪即時訊息(是推友與噗客自發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