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會覺得:這早就知道了,有啥好說的呢?但,徹底實行的人並不多吧?
上週日去文化中心聽了
「超越自己,沒有極限。」是我從電台廣告中聽來的一句廣告詞。說它是廣告詞,似乎太浮面了。如果用到個人上,就變成一種「信念」了!
當人抱持著某種正面信念時,便會吸引相關磁場的運作。要成功,似乎就只剩「時間」這個人類難以掌控的因素了。
此次演講主要是談「創意人生」,但
「莫非定律」就好比說當你在等公車時,老等不到你要的那一班公車,一直都是別班公車,等了很久,自己要搭的公車才終於來了!這是比較趨向負面的想法:你想要的一直得不到,你不想要的卻一直來。
若人常抱此定律,則人生走向比較悲慘。我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悽慘吧?
因此,此影片提到了一個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吸引力法則)
->將不想要、討厭、避免的想法撇開,專注於你有興趣、有意去達成的事情的念頭,則會有正面的人與事被你的想法所吸引。
1.「反恐戰爭」:為什麼喊了這麼多年的口號,恐怖事件還是不減反增呢?
2.「倒扁」:為什麼現任總統還是待的好好的?(P.S.在此演講中,純粹就語言詞彙做討論)
3.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小巨蛋演講的票
4.去杜拜帆船飯店過夜
5.先進國家金援貧窮國家,為什麼那些國家還是貧窮呢?是不是可以說在援助那些「邁向富裕的國家」呢?
我的想法是:
當反對什麼事情就講「反××」,結果就難反。換個說法,講「和平遊行」所產生的感覺跟講「反戰」所產生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當腦中只有「和平」念頭時,就沒有「戰爭」念頭。
這是不是因為兩個字的短詞結尾,遺留在聽者大腦記憶中的就是最後一個字?這就留待有心人去研究相關的語言學問題…
常有人說:聽完別人講的話,不要只截取頭尾段,中間講的內容都省略了!(意即:斷章取義)
有心人只要利用斷章取義,的確可以造成別人的紛爭,然後自己從中獲利。這在電視或是報紙新聞常見…
「吸引力法則」主要是用在好的地方,但前提是心裡想要達成的事一定要想的周延,不然有可能給旁人或自己帶來不幸。
有一位女生想要兩千萬,她就如實的去產生這個念頭。有一天,當她父母要出國時,告訴她出國的平安保險受益人是她,金額是兩千萬!一聽到這句話,她連忙要她的父母不要出國。因為極有可能她朝思暮想的兩千萬就是以父母的性命得到的!
影片中提到「感謝」(感激或感恩)的重要。每天起床後,感謝這美好的一切;如有牙膏可刷牙、有水可用、有房子可住、這個失敗等之類的。這時候你的心中一定是祥和,連帶使整個面容也是如此。就好比這一詞:「相由心生」。
如果有想要達成的事(一定要確定那事物或東西是有益自己、對自己有幫助,當然能同時對別人有幫助更好,但切記不要亂設條件),就可以觀想,並有「自己就是已經達成這事」的結果想法。比如說想要去住杜拜的帆船飯店,閉上眼睡覺時,就可以想著「我已經躺在帆船飯店的床上了!好舒服~」之類的想法,然後每天想(意念要強),這樣才會帶來你所需要的資源。
有人在許願板上寫著想要一棟大房子,並希望這房子的一部分能做公益圖書館用。結果,五年後就成真了!
在工作上,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信、有獨特感,然後將賺到的多餘錢拿去充實另一個想求得的善知識或是做好的事情。平常就做你開心的事情,而且不妨礙他人。別太嚴肅看這些事,有趣的去看它。沒有你「應該」做的事,只有你「想要」做的事。
在疾病方面,影片中一位婦女說自己被醫生判定是乳癌。但她不自暴自棄,在治療時,就放心交給醫生處理,而療程以外的時間,她就看讓自己快樂的影片,每天笑一笑,也告訴自己是已經痊癒的健康人。沒幾個月,病就好了!(我想,這意念要夠強、夠純、夠抵擋別人的質疑才辦得到吧?!)
這樣說來,小如感冒,大如難治之症都可以辦到。
若不是有人說明,還真有可能會對此部影片所要傳達的訊息產生錯誤的解讀呢!
其實,這法則跟賽斯所提到的一句名言很像:信念創造實相,而你創造自己的實相。
意思就是:現在你的生活,就是你以前曾想去過的生活。而現在所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竟然就真的是之前曾想過幾次的念頭,不得不慨歎信念的奇妙。我也真的沒有發很強的意念,只是在生活過得不太如意時產生的念頭,竟成真!這事說來複雜,在此不談,倒是可以談談其他相關的自身例子,旅遊即是一例。
我以前很愛看寶塚歌劇,看了兩年後,很希望自己能去看現場。剛好藉著跳蚤市場的買賣,認識了一位塚迷,也跟她成了好朋友,她本身也是有機會就去日本看現場。等到我工作滿一年有年假後,就積極規劃想要去日本看寶塚。可是我要去的日期跟我朋友的不一樣,而且自己又沒有出國玩的經驗,能跟我去的只有我爸,沒人帶路,但又很想把握這難得的年假,那怎麼辦?
所以,心一橫,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去,也要想辦法弄到戲票。於是就跟朋友討論當地路線與交通方式。另一方面也跟日本的阪急旅行社溝通,要買戲票與訂飯店。
(請各位現在不要再跟他們問了,前年已經問過他們,他們已經不幫外國人辦,除非你有日本住址…而且現在要買戲票已經不用像我當年那麼麻煩了…)
一弄下來,兩個沒出過國、沒搭過飛機的人,最後還是順利成行。到了異國,就開始自助玩了。接下來的歐洲與紐西蘭行,也是靠著一個信念:「現在不去,不知何時才有機會去。說不定將來沒有長假了、也或許將來要繼續往上念研究所,沒時間與體力玩了。」所以,才想在今年初將紐西蘭排進旅遊行程中。
記得那時要去歐洲玩之前,除了找資料外,也會去圖書館借旅遊節目的DVD來看,有時睡覺剛閉上眼時,還會幻想自己身在艾菲爾鐵塔旁、在凡爾賽宮內、在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廣場、在維也納的霍夫堡皇宮內…
現在看來有點瘋…但聽了
當然,在規劃自助遊多少都會遇到困難,但這也是學習的經驗。(可以見本blog中的2005法國遊的前幾篇文章)
我想要在旅遊中得到的什麼感覺、什麼啟蒙,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都有達到。所以,信念真是神奇呀~
而所謂的「創意」,就是從改變你自己的人生開始。
老師又問:為什麼要唸研究所?學生再答:因為大家都這樣念,而且學歷高一點的話,錢多了三、五千元吧!
會來聽
台北縣立醫院的精神科主
「內心的喜悅是成功的燃料。」所謂的成功,不必然是賺大錢、住別墅。克服疾病也是成功、考試過了也是成功。成功的定義我認為可以是依照階段性、分次來下的。重要的是在於燃料(或稱肥料)是否放對。